□鄧勝文 本報記者 龐峰偉 尹勇
  “今年我家種薑能收入近12萬元。”近日,在巴中市恩陽區漁溪鎮金星村的生薑產業園裡,村民何素蘭告訴記者。
  像何素蘭這樣,不少村民在“巴山新居”建設中堅持產業先行、產村相融雙輪互動發展中獲利,住上好房子,過上好日子。
  產業先行
  新村連點成片變園區
  只是房子漂亮,如果產業支撐跟不上,農民不能持續增收,新居建設就留不住人。“要給老百姓選好聚居位置,選準產業,才能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。”漁溪鎮鎮長馬龍輝介紹,該鎮的新居建設始終把產業培育作為核心,幫助村民通過產權制度改革流轉土地、吸引農戶向產業集聚地集中等方式,發展生薑種植特色產業。
  近年來,巴中堅持產村相融,大力建設現代農業基地,突出綠色、生態、富硒核心競爭力,實施茶葉“雙百”工程、核桃“雙百”工程、“巴藥行動計劃”等,目前已建成現代農業萬畝示範區40個、核桃基地68萬畝、茶葉基地43萬畝、巴藥基地24萬畝。
  新居建設與產業扶持雙輪互動,帶動巴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,拓展農民增收渠道。駟馬水鄉、七彩長灘、通江王坪等一批新村成為巴中鄉村旅游新熱點。
  市場開拓
  從抓現場向抓流通轉變
  特色農業大園區正在形成,要實現村民的增收致富,還得經受市場的考驗。巴中提出“從抓現場向抓流通轉變,從跑田坎向跑市場轉變”。
  這種轉變,在巴中市農業局科教科科長賈金平身上,直接體現在他手機“朋友圈”的變化上。“以前手機里很少存企業聯繫方式,今年多了十幾個企業老總的電話。”賈金平說,以往他每年最多出省一兩次跑市場,今年他已外出招商、聯繫銷售十幾次。
  去年起,巴中著力打造綜合性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“巴食巴適”,通過品牌化戰略,走“品牌響、市場旺、流通暢、加工深、產業興”的山區現代農業發展新路。截至10月中旬,“巴食巴適”在重慶、西安、上海、北京等地的推介活動中,已簽訂數億元的購銷合作協議。
  “兩個轉變”效果如何?四川天恩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邵攀用“闖市場、富農民”來形容。該公司通過招商引資入駐巴中,建立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,又在政府協助下與日本某大型超市初步簽訂合作協議,1500畝有機獼猴桃不愁銷路。
  “現在幹部們出去幫我們跑市場,這更是我們需要的。”下八廟鎮農戶張德仲的話道出不少人的心聲。
  村民增收
  再建新居有“活水”
  建新居,興產業,跑市場……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多少?
  馬龍輝介紹,今年漁溪鎮種植生薑3000餘畝,預計產薑1500餘萬斤,人均增收可達1800餘元。邵攀表示,下八廟鎮的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全部投產後,村民人均能從中獲得收入5000元以上。關公鄉西南村村支書王啟孝說,該村發展葡萄產業,今年預計村民人均年收入過萬元。
  新居建設促進產業發展,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增收,再建新居有了“活水”。
  金星村聚居點由政府統一規劃、統一平整土地,通過發展產業富起來的村民自籌資金,目前在建或入住新居的已有30多戶。當地政府在新居建設中並未負債。近幾年,西南村村民黃義祿通過發展葡萄產業掙了20萬元,正準備建新房;同村的周太福也在新居聚居點訂購了一棟兩層168平方米的小洋樓。
  “巴山新居”規劃的建設周期達10年,據巴中相關部門測算共需投入730多億元。巴中積極鼓勵農民自主投入建房。產村相融,將為“巴山新居”建設提供持續動力。
  □巴中市副市長何政:
  巴中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,釋放活力、激發動力,促進“巴山新居”可持續發展。當前要抓好三大改革重點:一是對農村產權“確權賦能”。二是推進農村產權金融化。完善農村產權評估、擔保、交易等機制,深化“巴山新居貸”、“特色產業貸”等專項金融產品。三是加強政府引導力度。整合財政資金髮揮杠桿效應,堅持群眾主體、民主管理,市場機制、項目營運,引導市場資本和社會力量投入。
  (原標題:產村相融 巴中新村建設“活水來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e01aejyd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